(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以上建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盈亏自负)
所以操作上,晚间建议现价2662直接顺势做空黄金,目标先看前低2643支撑,跌破则继续下看2600附近再多!!!
河源,一座藏身粤北崇山的水城,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它以秀丽风景闻名,适合休闲养生;但它又是广东省的医疗洼地之一,市域内住院率长期排名全省靠后。
不过,这一情况正在发生变化。2021年以来,河源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完善,2024年第一季度市域内住院率提升至91.5%。特别是广东省人民医院河源医院(又名河源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河源医院”)医、教、研、管等全方位进步,“国考”成绩每年提升超100位,从C++等级跃升至B++,当地群众就医获得感明显增强。
“河源医院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纪元。”河源市政协副主席、市卫生健康局局长黄春垒说。这一改变,既离不开该院医务人员的砥砺奋进,也离不开广东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医”)的“一对一”帮扶,特别是五批共54名驻点专家的接续奋斗。
高站位,打造粤北高水平医院
作为市域龙头医院,河源医院是当地群众的最大“医靠”,2016年建成三甲医院。但该市政协2021年一份提案透露,该院本科以上学历占比仅为45.9%,技术力量不强,重点专科建设滞后,与群众的就医需求存在不小差距。
同样是2021年,10月19日,时任河源市委书记林涛主持召开首场“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座谈会,聚焦“看病难”,零距离倾听群众呼声——群众代表畅所欲言,提出希望改善的问题,涉及医疗资源、技术水平、服务态度等各个方面。
省医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河源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何鹏程现场表态,河源医院一定顺应群众需求,提升医疗技术,改善服务质量,优化就诊流程,让群众就医更加高效便利。
此时,他才履新一个半月。作为省医落实高水平医院跨区域联动“一对一”帮扶河源医院的具体操盘手,他对医院发展的摸底工作仍在持续,已将不少问题列入工作清单,计划未来几年一步步改善。
省医的到来源于全省的总体布局。2021年2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第二期高水平医院建设,方案明确提出,加大对粤北山区高水平医院建设的支持力度,提升粤东西北地区市级医疗服务能力,实现21个地市高水平医院建设全覆盖。河源医院顺理成章入选。
这一决定,为河源医院的发展带来了破局机遇。
首先,省财政统筹3亿元经费支持,让河源医院“荷包鼓了起来”,在人才引进、平台建设等领域的工作有了更大底气;同时,该院被纳入高水平医院跨区域联动“一对一”紧密型帮扶项目,由省医开展为期五年的对口帮扶,从此有了一位“带头大哥”,重点学科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东风借力好扬帆。
经过近半年协调谋划,9月3日,在时任河源市长何国森、省医院长余学清等人见证下,河源医院加挂广东省人民医院河源医院的牌子,何鹏程等专家正式入驻。
“对河源医院的帮扶是全省统一部署,关系着粤北百姓的健康福祉,我们将使命必达。”何鹏程说,他们不只是一支帮扶队在奋斗,身后还有强大后援——过去,省医帮扶、支援的触角遍及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广西、江西等省份,对如何提升一地、一院的医疗服务能力经验丰富。
何鹏程也不乏丰富实践。入职省医23年,他有近三分之一时间在外地支援帮扶,参与了医疗援疆,还在佛山南海深耕多年。此次履新前,他已多次到河源实地考察,与市卫生健康局、河源医院原领导班子反复探讨,了解所需、所急,针对性选派专家,制定工作计划。
根据安排,帮扶专家多数挂职学科带头人或科室主任,被赋予更大的权限,便于技术、管理两手抓,引导学科内涵式发展。
省医第三批专家开启河源帮扶工作
“河源医院不仅急需补齐一些学科短板,对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等都有迫切需求,需要全方位提升。”黄春垒说。为此,在省卫生健康委指导下,在河源市委、市政府支持下,省医与河源医院明确了“强技术、优框架、塑文化”的总体思路,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为纵轴,以科学运营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为横轴,用前所未有的力度提高医疗技术、深化服务内涵,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一个崭新的河源医院逐渐走进当地患者的视野。
强学科,带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第一次走进河源医院泌尿外科时,好些病房处于闲置状态。”帮扶专家毕学成回忆。他是省医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任河源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学科带头人,此前虽已有心理预期,但还是感到不小压力。
河源属石灰岩地区,当地群众泌尿系统结石高发,但由于认识不到位,往往病情拖得比较严重才就医;而且因为河源医院微创取石前沿技术较弱,他们大多只能选择到外地求医,不少人因此延误了病情,甚至放弃治疗。
为了改变现状,毕学成第一时间制定了详细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学科建设方案,并开展临床带教。
进驻第十天,毕学成就带领当地医生完成该院首例输尿管软镜下肾结石钬激光碎石+输尿管置管引流术。随后,他又与原挂职副院长侯宝华联手完成河源首例腹腔镜下经后腹膜入路肝肿瘤切除术,迅速打破了原先可救治病种单一的窘境,逐步扩展到能够开展泌尿系统的全种类肿瘤手术。
手把手带教下,当地骨干医生飞速成长。毕学成又协调他们独立带组,全流程负责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带动科室的整体服务能力提升。四级手术以往一年只能开展二三十台,2023年超过了200台,今年这个数字还将增长。
膀胱癌患者梁伯是众多受益者之一。因肺功能障碍,他多年来只能接受保守治疗,前往珠三角地区就医也未能手术,回流河源后则顺利进行了膀胱癌根治手术和尿流改道,解决了膀胱恶性肿瘤的问题。
“泌尿外科摇身一变成了‘金牌科室’,越来越多疑难重症患者留在本地治疗。”毕学成自豪道。科室的病床利用率随之上涨,有时甚至一床难求,需要通过“全院一张床”制度——这也是省医带来的改变之一,协调患者入住相邻病区救治。
作为河源首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骨科实力不容小觑,但以前存在“偏科”问题,成绩主要集中在脊柱外科领域。
该科的发展又是另一条路径。“省医专家根据我们当地医生的深耕方向或兴趣点,重新梳理业务、整合资源,指导设置了脊柱外科、关节外科与运动医学科、创伤骨科和手足显微外科三个亚专科,给足发展空间。”骨科主任陈子华说,随着这一改变,他和同事的工作热情也被进一步激发出来。
前几年有所掉队的关节外科与运动医学亚专科如今追了上来。“我们2023年手术量是2021年的4倍,床位使用率从32%提升至89%。”亚专科主任曾红生对未来充满信心。
护理部的发展也颇值一提。省医主任护师李柳英从业已有40年,临床和管理经验极为丰富,在她和同事的帮助下,河源医院设立了腹膜透析、静脉导管、伤口造口等三个专科护理门诊,患者无须预约,随到随看。
“没想到妈妈的老毛病真的解决了,生活质量大幅提升!”杨婆婆的子女由衷感谢。原来,老人家因病长期卧床,碗口大的压疮迁延不愈,护理一次大费周章。有了伤口造口护理门诊,近半年她定期护理,疮口越缩越小。
优管理,提升患者就医获得感
穿过风雨连廊,踏入宽敞的门诊楼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客服、检查预约中心,各类标识一目了然。
该中心启用已近两年,汇集了门诊检查检验预约、出入院办理、“全院一张床”病床位调配、日间手术指导和手术前宣教、门诊退费等一系列就诊服务。患者就医过程中遇到的大小业务,几乎都可以在这里一站式办理,手续化繁为简,以往一次住院就医要在不同部门和科室之间奔波的情况一去不返。
这一改变的背后是医院管理流程的重塑。
“我们要求以患者为中心,推动医疗服务提质增效。”何鹏程介绍,参照省医现代医院管理体系,河源医院组建了就医流程优化小组,全域扫描患者就医过程中的难点、堵点,该合并的合并,该细化的细化;成立临床服务优化小组,要求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定期参与临床科室交班,听取后者意见,改进办事流程。
“省医团队把成熟的管理经验移植到河源,还因地制宜创新了不少管理方式,让我们能够更高效地服务患者。”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何锦照感慨,诊疗过程中的流程再造,特别是完善急诊急救体系建设、提升影像诊断效率等,都让患者获得感不断提升。
生死线上抢人,又快又准是关键。河源医院2018年成立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可开展介入治疗、静脉溶栓等,但各相关科室之间的联动机制不够完善,响应不够迅速,患者转运不够及时。
针对这些问题,新的医院领导班子多次组织相关科室沟通,要求抢救每一环节责任到人,增强救援连贯性;同时请来省医急救专家柔性帮扶。经过一番改造和训练,河源医院的生命绿色通道进一步畅通,DNT——患者从入院到开始静脉溶栓药物治疗的时间、DPT——患者从入院到血管开通的时间,分别平均缩短至29分钟和110分钟内。抢救成功率也显著提升,比如EICU救治成功率提升至95%以上,基层上转患者抢救成功率达到98%。
凭借优异成绩,河源医院急诊科2023年入选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卒中中心也于短短3年内先后获评国家高级卒中中心、神经介入建设中心、一级癫痫中心。
管理优化带来的改变立竿见影,这在影像科有明显体现。该科一方面安排专员接诊分流,一方面将技师从1班次调整为3班次,遇到紧急任务时互相支援,同时引入人工智能辅助系统、3D电子胶片系统,大幅缩短影像诊断的时间。
革新管理方式并不容易,要啃下一根根硬骨头。“很多顽疾的存在根源是管理体系的滞后。”何鹏程回忆,他曾发现检验检查科室有人帮熟人做“人情检查”,从中可窥见管理的缺失。严肃追责后,他组织修订医院章程,涉及规章制度300余项,同时要求各科室建立部门管理制度,防患于未然。
“管理的意义在于规范流程,提高效率,不见形迹地服务患者。”挂职副院长、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王鹏说,抱有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医生能发挥的空间更大,影响的患者也更多。
修内力,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脊柱外科5条猪龙骨的故事为河医人津津乐道。
前两年,陈子华带队到省医学习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UBE微创技术,回来后苦于没有手术机会,灵机一动,到市场买来与人类脊柱结构相似的5条猪龙骨练手。龙骨放在科室冰箱里,大家有空就练,有人甚至从下午两点练到次日凌晨两点。功夫不负有心人,UBE技术很快在临床普及,手术时间也从一开始的7小时缩减到如今的2小时内。
“医生要活到老学到老,掌握最潮流的技术。”脊柱外科主任医师陈鑫营说。以此事为代表,骨科形成了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今年河源医院外科新开展的6项技术中,3项出自骨科。
不仅是骨科,这几年“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拼搏意识在全院蔚然成风。以心内科为例,年轻人自发成立学习小组,每周举办学习会,轮流分享前沿文献和学习心得。“大家都养成了自主充电的好习惯。”科室主任张惠琪颇感欣慰。
科研热情也被点燃。今年以来,河源医院已申报超过100项科研课题,比往年大幅提升,其中有9项获得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立项,还首次独立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其中有许多项来源于医护人员在既定目标以外超额完成的任务。
“我爱给大家‘打鸡血’。”王鹏说。他分管科研工作,通过梳理各科室的科研情况,鼓励“潜力股”多提交研究计划;他还牵头组织“河源医院大讲堂”,邀请省医专家为本地医护人员开展选题、立项等科研指导,甚至提供一对一辅导。
事实上,除了派出常驻队伍,动员、协调相关专家,开展临时支援、柔性帮扶、培训、讲座等,本就是省医的帮扶内容。
如今,帮扶工作已经走过了三年,54名驻点专家和柔性帮扶团队先后带来了180余项新技术,为河源医院乃至河源、粤北全域填补了大量技术空白,全院四级手术量增加30%以上。更令人高兴的是,过半新技术已可由本土团队自主开展。
“我们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履行好工作职责,为提升河源医院服务能力持续发力,培养一支高质量高水平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省医党委书记周琳说。她和省医有关领导多次造访河源,鞭策帮扶团队全力以赴。
帮扶期尚余两年,省医与河源医院的故事仍在继续。
有人仍在坚守,毕学成、李柳英以及风湿免疫科学科带头人谢悦胜等人,其实早已结束驻点任务,但为了更好地巩固帮扶成果,都选择了继续留守。
有人已投入新的战斗,比如曾挂职副院长、大外科学科带头人的侯宝华,如今去了茂名,带领同样由省医帮扶共建高水平医院的茂名市人民医院努力奔跑,与河源的战友遥相呼应。
何鹏程也肩负起更多责任。他介绍:“我们将继续搭建平台,吸引优质医疗人才;持续加强科研建设,推动学科长远发展;扶持胸外科、肿瘤科等专科建设,留住外流患者;强化河源医院的龙头作用,将优质医疗资源辐射河源全域。”
何鹏程院长(右一)与河源医院的同事一起开展冠脉介入日间手术
2024年9月14日,省医与连平县政府签订框架协议,聚焦连平县的医疗水平整体提升,在全省率先打造“五级”联动医疗帮扶项目,以省医为牵头单位,河源医院、连平县医共体总医院、隆街中心卫生院、镇南村卫生站为成员单位,纵向贯通“省—市—县—镇—村”五级医疗资源,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五级联动’举措更加立体,效果也将更加显著。”何鹏程说,该项目将把省级优质资源持续向基层延伸,助力河源构建科学有序、系统连续、更高质量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作者】宋炳军,系人之初杂志社副总编辑、主笔;杨璇,系人之初杂志社记者
【频道编辑】李晓霞 林琳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林若川 蒋玉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